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
高适的两首名作,慷慨悲壮,尽显盛唐才子的不凡文采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2 11:06:46    

唐诗是华夏文化史的骄傲,也是古典诗歌的顶峰,而盛唐时代更涌现了很多杰出的才子。开元、天宝的盛世,让无数文人墨客满怀信心,他们摩拳擦掌、寒窗苦读,希望可以早日建功立业。

儒家追求尽物之长、尽人之性,但朝廷却很难选拔出所有的才子,也不可能做到野无遗贤。所以很多学子便感慨自己难遇伯乐,更痛苦仕进无望。盛唐有一位诗人虽然晚年风光无限,但是他在年轻时的经历却异常坎坷,下面分享高适的两首名作,慷慨悲壮,尽显盛唐才子的不凡文采。

送李侍御赴安西

唐代:高适

行子对飞蓬,金鞭指铁骢。

功名万里外,心事一杯中。

虏障燕支北,秦城太白东。

离魂莫惆怅,看取宝刀雄!

朋友李侍御要去前线,诗人既羡慕他可以在边关大显身手,又惆怅自己无法随他一起前往。于是临行前,作者为他饯别,并赋诗相赠,表达了不舍之意。

开篇就比喻贴切,朋友马上就要踏上征程,前路漫漫,又祸福难测,此去不知何时重逢。游子就像轻灵的“飞蓬”,快马加鞭、行动迅疾。诗人用“铁骢”代指千里马,“金鞭”一挥、英姿飒爽,驰骋万里、豪情万丈。

颔联承接首联,进一步表达诗人的羡慕之情。朋友不辞万里之遥,要在边关建功立业,封侯拜相也是指日可待。而诗人愁情满怀,纵有满腹才华,只能孤独地留守长安,心中的愁情只好用浊酒排解。“万里、一杯”,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,作者不提一个愁字,却尽显愁情满怀。

诗人虽然悲愁,却不愿对方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,于是赶紧转换话题。颈联看似简单地罗列了几个地名,其实每一处都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,特别是虏障这个地方,汉武帝时代的李广,就曾在此与匈奴鏖战。他想象朋友沿途经过这些地方,意在鼓励对方积极准备,更希望他早日凯旋归来。

最后两句充满了期待,诗人劝慰朋友,虽然你要去的安西与京城相距遥远,但也不要惆怅,因为朋友们会时刻挂念着你。诗人也坚信,前方将士一定英勇顽强,必然可以势如破竹,“看取宝刀雄”。尾句慷慨激昂,震天动地,朋友读了这首诗,也会受到极大鼓舞。

自蓟北归

驱马蓟门北,北风边马哀。

苍茫远山口,豁达胡天开。

五将已深入,前军止半回。

谁怜不得意,长剑独归来。

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,他的很多作品气势磅礴,情致曲尽,更充满了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这首诗是作者回忆一场失利的战斗,心情悲痛,感慨主帅指挥不当,于是赋诗抒怀。

首联直抒胸臆,两个“”字,形成顶针手法;一个“”字,也奠定了全诗的悲凉基调。诗人驱马奔驰在蓟门之北,北风呼啸、马鸣萧萧,既渲染出一种凄楚、冷寂的氛围,也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。

诗人奔跑了一段路程,又拉住缰绳,让战马徐徐停下,然后侧身下马。他静静地伫立在苍茫的大地上,神思却穿越时空,走出峡谷,来到了辽阔的塞北天宇。作者以动衬静,描绘了空旷辽阔、又苍茫悲壮的塞外风光,尽显才子的不凡文采。

颈联化用典故,汉宣帝曾派遣田广明等五位将军,率领十五万骑兵,出塞二千多里,准备与匈奴大军决战。可是走到半路,因为一己私利,他又驻兵不进,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参加战斗,最后也就收获甚微。作者以此暗喻唐军战斗失利的情形,非常委婉,可见其内心的悲愤无法诉说。

结尾化用战国时冯谖的典故,他曾是孟尝君的门客,因为感慨自己不受重用,便倚柱弹剑歌咏。作者用反诘手法,“不得意”三字,呼应首联的“哀”字,抒写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满腹愁情,却更显悲凉。

相关文章:

俄国文学鼻祖,普希金十句格言,充满人道主义精神,极具启迪作用12-04

给自己最美的人生感悟,看完让人醍醐灌顶12-04

朋友圈早安🌻文案。。12-04

读一些文字,慢慢清醒,慢慢坦然。12-04

温柔又上进的文案短句12-04

一些三观超正又温柔的——文案12-04

举华夏之杯,敬江山无畏,超燃的国庆文案12-04

心情语录 / 做一个:清醒、自律、知进退、爱自己的人12-04